2017年学院工作总结
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任务,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办学模式改革,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加强与学校教学院系的横向联系,切实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动继续教育朝着趋稳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将学院年度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历教育工作
2017年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共开设29个本、专科专业,在籍学生共计5552人(业余820人;函授4732人)。分别在校内的2个校区、校外2个教学点和京外9个函授站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严格学籍管理和新生入学资格审核。学院完成了2017级1932名新生入学资格审核、报到注册工作(业余391人;函授1541人),完成3620名在籍学生报到、注册等学籍管理工作。
(二)组织开展校内9个本、专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全年共完成151门课程,3272学时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开展了22个教学班151门次的课程考试。
(三)积极开展专业建设。遵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要求,学院重新申报并获准了30个本科专业,完成了24个专业教学计划(大纲)修订初稿。
(四)加强继续教育办学专业化指导。2017年学院根据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结合我校继续教育办学实际,成立了校级层面的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调整院级继续教育学位评审委员会,全面指导学院的教学管理、办学水平和整体发展。
(五)开展远程教育平台与网络课程建设。当前继续教育学生“工学”矛盾是办学的最大难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2017年学院加快了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在原有网络课程基础上,与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建立了我校继续教育专属平台,新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截止到2017年底,学院拥有网络课程共计21门,并面向所有继续教育学生开放,并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继续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立项申报工作。
(六)注重函授教育的指导与服务。2017年学院在京召开了年度函授教育工作会议,9个函授站的22位代表到会,就函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转型发展等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开办远程教育与网络课程运行管理培训,助推我校函授办学均衡发展。
(七)开展教学管理检查,规范办学行为。在加强对教学点和函授站的指导与服务同时,学院坚持主办校的主导作用,不定期对函授教育教学管理进行检查,先后组织对烟台、无锡、淮北、潮阳、海南5个函授站的办学基本情况、教学管理、招生宣传、收费等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加强监管督导、规范办学行为。
(八)开展招生专业编制申报。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要求,开展市场调研,完成2017年招生专业申报、招生章程和招生简章的编纂,实施阳光招生,努力稳定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
(九)规范学位资格审核与评定授予工作。遵照学校关于学位评审有关规定,2017年,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资格进行了初审,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32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学学士16名,管理学学士16名)。
(十)毕业生工作。组织校内业余216名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开展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参加答辩与评审学生共计65名,完成2017届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学籍审核、毕业生档案填报和1454名毕业生信息采集与数据上传(业余216人,函授1238人),并完成毕业证书制作与发放工作。
二、非学历教育工作
发展非学历教育始终作为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向,2017年学院注重发挥服务社会的办学职能,承接各类考试、举办短期培训,同时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开展了非学历教育项目的市场调研和可持续发展等前期基础工作。
(一)积极开展合作培训。2017年,学院与北京英圣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新签订了“服装设计”合作项目,并组建了项目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全程参与日常教学管理。
(二)组织各类社会考试。2017年学院承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北京市人保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各类考试共308场次,参考人数4297人,举办辅导班1期。
(三)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项目调研。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机器人产品的快速升级,机器人培训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对此,学院依托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专业资源,与江苏无锡教育电视台合作,开展机器人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等高新技术培训项目的市场调研、合作洽谈,现已达成合作意向。
(四)探索“学历+技能”培养模式。针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学习特点,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重的培养模式,在学校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课程层面改革,探索专业层面改革,规划办学层面改革,构建“课堂教学、网上学习、校企合作”的“教学做合一”的继续教育培养机制。
三、综合管理工作
继续教育学院为多校区办学,遵照学校的统一部署,2017年学院整体搬迁至金台路校区办公,截止2017年12月在编人员7人。
(一)调整部门岗位工作职责。近年来,学院编制人员相继退休减员,编制岗位未能得到及时补充,为不使学院的教学管理环节出现真空,学院及时调整部门岗位工作职责,保证了学院各项工作不间断进行。
(二)开展校区搬迁专项工作。2017年遵照学校关于酒仙桥校区划归科技处的要求,学院上下统一思想,首先将校区的业余学生并入健翔桥校区开展教学,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商搬迁计划,按时完成校区校舍清退和资产移交工作。
(三)做好成人教育数据和质量报告工作。遵照北京市教委的部署,2017年学院开展了继续教育数据填报和教育质量报告工作,根据我校继续教育工作实际,学院编写了继续教育年度质量报告、上传了成人教育各项数据,我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被北京市教委载入《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年度)专刊。
(四)配合学校开展经济审计工作。遵照校审计处的要求,2017年学院配合学校开展了离任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工作,审计重点追溯到5年以前,学院主动与校审计部门协调配合,严格按照审计要求,如实、客观、完整地提供各项原始资料、数据和情况,确保了审计工作圆满完成。
(五)完成固定资产清查工作。2017年学院校区搬迁、教学资源整合任务繁重,为有效发挥学院现有教学设备的再利用,学院会同资产处对小营、酒仙桥、金台路3个校区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清理和移交工作,保证了学校固定资产的完整。
(六)开展安全稳定教育和防范工作。加强学院教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不同形式开展教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引导教职工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加大内部管理力度,落实领导干部安全工作责任制,及时排查整改学院内部安全隐患,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是以国家政策、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构,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 供给侧改革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办学、职业教育、在线教育等学习形式对高校继续教育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历继续教育政策存在不确定性。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要保持平稳运行,依赖于国家政策导向。2016年12月,教育部发文规定普通高校将不再举办本校全日制教育专业范围以外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2017年6月,教育部发文将学历继续教育招生专业又进行了补充修改,这种政策不确定性给学历继续教育带来了极大困扰。
(二)供给侧改革引发供需结构错位。当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需求结构和需求对象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社会的供需结构出现了错位。
(三)学历继续教育京内生源严重下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历继续教育已逐渐与社会的学历层次和学习需求脱节,在这一背景下,学历继续教育京内生源迅速下降。
(四)城市疏解导致在籍学生流失。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相当一部分在京的中小型企业外迁或关闭,2016年9月公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为发挥教育在首都人口调控中的积极作用,普通高校将不再新增招收京外生源的成人教育机构和办学功能,导致继续教育在籍学生不断流失。
(五)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后劲乏力。学院于2015年开始利用北京市教委继续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开展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但由于资金短缺,难以支付后续开展新课程建设的人力资源、平台建设和升级维护成本,平台的兼容性尚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六)资源匮乏使继续教育发展出现瓶颈。开展继续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自主办学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更是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校的继续教育自主办学资源严重短缺,生均资源占有量极低,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继续教育发展出现瓶颈。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新常态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已经逐步显现:提升素质能力为目标的非学历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市场。为此,学院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继续教育在“服务功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模式和质量管理”的整体转型;
(二)重新思考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从原来作为学历补偿继续教育的办学逐步向非学历继续教育转移;
(三)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平台,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终身教育需求;
(四)利用“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发展大趋势,建立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订单式”服务;
(五)加强继续教育自身办学软、硬件环境建设,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综合办学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12月30日